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了解圆锥角膜分期、分级及分类的历史沿革和应用前景
    闫刚, 刘梓轩, 曲利军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1): 1-5.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1.001
    摘要 (88) HTML (3) PDF (1029 KB) (7)

    1854年,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被定义后,在描述其严重程度及发展进程方面,至今有数位学者提出了多种分期、分级及分类方法。1947年,Amsler首次提出KC分级。此后,Krumiech基于Amsler分级提出Amsler-Krumiech分级,而Alio等在Amsler-Krumiech分级的基础上又再次做出修正并提出新分级。21世纪以来,眼科检查设备趋于完善,又有学者相继提出了圆锥角膜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构分期、Belin ABCD分期、生物力学“E”分期等KC分期、分级及分类方法。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又催生出用于描述和追踪KC严重程度的技术,虽然在临床实践方面尚存在局限性但其发展前景可观。

  • 2.
    重视眼底多模影像在眼底病教学中的作用
    史雪辉, 王海燕, 魏文斌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6): 321-32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6.001
    摘要 (82) HTML (3) PDF (1002 KB) (15)

    眼底病是眼科领域的重要部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眼底影像是辅助眼底病诊断的重要工具,也是眼底病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同的眼底影像成像基础及其影像特征所反映的临床意义各有侧重、各具特点。眼底多模影像是多种眼底影像检查的必要的、合理的组合,综合反映病变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成像表现。眼底多模影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全面揭示眼底疾病的病变特征,为眼底病的研究、临床诊治、监测疗效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掌握眼底多模影像技术,合理选择、分析并整合不同影像表现的意义,是眼底病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带来问题和挑战。本文中笔者从眼底影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眼底影像成像基础、眼底多模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眼底病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述,特别强调多模影像在眼底病教学中应用及发展的重要性。

  • 3.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所致限制性斜视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鲁翼, 周炼红, 张灿灿, 余露润, 龚奇, 袁庆, 段欧文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1): 21-2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1.004
    摘要 (75) HTML (0) PDF (2149 KB)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所致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Ⅳ科因TAO所致限制性斜视行手术治疗TAO患者48例(68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3例(44只眼),女性15例(24只眼);年龄33~66岁,平均年龄为(51.7±10.3)岁。所有患者根据术前眼球运动、影像学成像及术中牵拉试验确定受累肌肉,并行受累肌肉的减弱术,包括直肌悬吊术、直肌后徙术、直肌断腱术及A型肉毒素注射,必要时联合拮抗肌加强术。术后随访6个月或1年,检查并记录患者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斜视度、复视情况、眼压、视力及突眼度。年龄、眼球运动受限、斜视度、术眼眼压、视力及突眼度情况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x±s描述,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病程和甲状腺功能障碍与斜视间隔时间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四分位数描述;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

    结果

    48例(68只眼)患者斜视病程为5~108个月,中位病程为12个月,甲状腺功能障碍病程为7~120个月,中位病程为20个月;甲状腺功能障碍与斜视中位间隔时间为0~114个月,中位间隔时间为6个月。全部患者48例(68只眼)中既往诊断为Graves病有45例(64只眼),甲状腺乳头状癌有2例(3只眼),桥本甲状腺炎有1例(1只眼),分别占94.12%、4.41%及1.47%。所有患者眼眶影像学成像均提示存在眼外肌受累。斜视与甲状腺功能异常同时出现者9例(12只眼),斜视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者39例(56只眼),分别占18.75%和81.25%。所有患者术前甲状腺功能均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表现。垂直斜视合并内斜视者32例(44只眼),垂直斜视合并外斜视者2例(4只眼),垂直斜视者8例(10只眼),内斜视者6例(10只眼),分别占66.67%、4.17%、16.67%及12.50%。眼眶影像学成像显示48例(68只眼)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眼外肌受累。其中,存在下直肌受累、上直肌受累、内直肌受累及外直肌受累者分别为40例(61只眼)、31例(46只眼)、26例(45只眼)及8例(10只眼),分别占83.33%、64.58%、54.17%及16.67%。累计共162条眼外肌增粗,存在2条以上眼外肌受累者36例(56只眼),仅为1条眼外肌受累者12例(12只眼),分别占75%和25%。45例(68只眼)中有81条眼外肌行手术治疗,均为直肌。78条直肌行减弱手术,单条肌肉减弱术者28例(28只眼),两条肌肉减弱术者14例(28只眼),两条以上肌肉减弱术者6例(12只眼),分别占58.33%、29.17%及12.5%。45例(64只眼)术眼术前眼压平均值为(24.19±9.26)mmHg(1 mmHg=0.133 kPa),术后眼压平均值为(19.99±7.00)mmHg,术后眼压较术前降低,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5,P<0.05);术前平均视力为(4.82±0.50)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术后平均视力为(4.86±0.45)logMAR,术后视力有明显提升,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5,P<0.05);术眼术前突眼度平均值为(19.80±2.22)mm,术后突眼度平均值为(17.60±2.14)mm,术后突眼度较术前回退,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08,P<0.05)。

    结论

    TAO所致限制性斜视患者主要表现为多条眼外肌受累的斜视,下直肌和内直肌常受累,受限肌肉的减弱术有效,必要时可联合拮抗肌加强术。

  • 4.
    重视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手术后老视矫正中的应用
    李朝辉, 叶子, 王培红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5): 257-261.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5.001
    摘要 (61) HTML (0) PDF (1018 KB) (9)

    景深延长(EDOF)型人工晶状体(IOL)是通过创建一个延长的单一焦点来增强景深,从而显著减少多焦点(MF)IOL植入术后产生的眩光、光晕及星芒等不良光现象。理想情况下,这类IOL能够在提高中距离视力和近距离视力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远距离视力的影响。然而,景深延长带来的结果是对比敏感度和视觉质量的下降,因此需要进行权衡。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是寻找最佳全程裸眼视力、最佳视觉质量和最小光现象之间的平衡,从而为白内障患者提供最优的视觉质量。本文笔者就EDOF型IOL的概念、分类、应用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评述。

  • 5.
    把握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产品特点及合理使用
    李泉永, 万修华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2): 65-70.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2.001
    摘要 (60) HTML (17) PDF (4595 KB) (26)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通过折射或衍射原理形成多个焦点,使患者获得远、中、近全程视力,其光学设计包括折射型、衍射型及混合型三大类。折射型通过同心环或扇区分焦,易受瞳孔影响;衍射型利用阶梯光栅分光,光能均衡但对比敏感度降低;混合型结合折射与衍射优势,实现多焦点协同;景深延长型通过扩展焦深减少视觉干扰。把握MIOL的产品特点及合理使用有益于改善临床应用效果。

  •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后角膜光密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郑燕, 翟长斌, 付彩云, 张丽, 王玥, 胡雅斌, 柳静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6): 327-334.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6.002
    摘要 (55) HTML (0) PDF (2023 KB) (4)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FS-LASIK Xtra)的角膜光密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薄角膜合并近视散光的患者56例(112只眼)。其中,男性10例(20只眼),女性46例(92只眼);年龄18~39岁,平均年龄26.50(23.00,30.00)岁。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FS-LASIK Xtra组与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视力变化、角膜不同位置的光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患者等效球镜度及光密度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年龄、视力、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不同时间点的光密度变化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角膜位置与光密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分析。

    结果

    全部患者56例(112只眼)中FS-LASIK Xtra组患者25例(50只眼),FS-LASIK组患者31例(62只眼)。术前,FSLASIK Xtra组与FS-LASIK组等效球镜屈光度分别为(-7.63±1.80)D和(-7.93±2.24)D;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0.17±0.66)D和(-0.02±0.52)D,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P>0.05);组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4,-26.50;P<0.05)。术前,两组裸眼视力最小分辨视角的对数(logMAR)分别为1.30(1.30,1.52)logMAR和1.30(1.30,1.40)logMAR;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0.08(-0.18,-0.08)logMAR和-0.08(-0.18,-0.08)logMAR,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P>0.05);组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7,-6.88;P<0.05)。术前,两组角膜曲率分别为43.58(43.19,44.79)D和43.52(43.10,44.30)D;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37.30(35.68,38.67)D和36.86(36.13,38.53)D,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P>0.05);组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5,-6.85;P<0.05)。FS-LASIK Xtra组患者前层120μm、中央层0~2 mm范围及2~6 mm范围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光密度分别为24.93±1.56、30.55±4.28、29.37±6.31、24.98±2.99、22.92±22.08、22.32±1.30、26.59±3.10、26.06±3.52、23.10±1.76、21.15±1.53和15.49±0.92、17.69±2.53、16.33±1.64、14.96±1.32、14.31±1.24、13.81±0.70、14.79±1.25、14.18±0.94、13.64±0.80、13.18±0.83;FS-LASIK组分别为24.86±1.62、25.41±1.69、24.32±1.40、23.12±1.30、22.08±1.19、22.30±1.44、22.72±1.53、22.31±1.29、21.76±1.20、21.15±1.53和15.15±0.94、15.46±0.96、14.86±0.91、14.26±0.98、13.59±0.76、13.57±0.81、13.72±0.76、13.60±0.69、13.48±0.69、12.90±0.54。组内不同时间点角膜光密度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49,126.18,125.74,78.10;P<0.05),组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86,43.39,31.86,13.66;P<0.05)。术后1个月时,FS-LASIK Xtra组患者前层120μm、中央层0~2 mm范围及2~6 mm范围的光密度值均比术前显著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6,10.90,6.63,5.67;P<0.05),FSLASIK组患者略有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4,3.12,3.40,2.22;P<0.05),FS-LASIK Xtra组高于F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8.07,5.90,5.32;P<0.05);在术后12个月时,FS-LASIK Xtra组与FS-LASIK组以上各值均低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8,-6.64,-7.70,-5.98,-15.73,-11.73,-13.49,-7.92;P<0.05),FS-LASIK Xtra组仍略高于F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2.00,3.60,2.09;P<0.05)。

    结论

    FS-LASIK Xtra组与FS-LASIK组术后1个月时透明性比术前降低,到12个月时透明性均会增加甚至超过术前,FS-LASIK Xtra组较FS-LASIK组恢复慢,但视力相当。角膜测量位置的变化可能影响光密度值。

  • 7.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张照华, 林会儒, 李学民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5): 276-280.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5.004
    摘要 (54) HTML (0) PDF (3361 KB) (1)

    目的

    观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在无囊膜眼和晶状体全(或不全)脱位眼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于山东省鲁南眼科医院无囊膜眼17例(17只眼)和晶状体全(或不全)脱位18例(18只眼)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联合前段或全段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及手术并发症。UCVA、BCVA、眼压及散光屈光度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进行描述,术前和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本研究无囊膜眼17例(17只眼),占48.57%。其中,1例(1只眼)需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占5.88%;晶状体全脱位8例(8只眼),晶状体不全脱位10例(10只眼),合并高眼压8例(8只眼),分别占22.86%、28.57%及22.86%。术前术后UCVA分别为(1.56±0.63)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和(0.50±0.44)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0,P<0.05)。术前术后BCVA分别为(0.73±0.56)logMAR和(0.36±0.45)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5)。术前术后眼压分别为(20.6±10.7)mmHg(1 mmHg=0.133 kPa)和(14.0±4.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所有术眼的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无明显偏移或倾斜现象。术后轻度玻璃体积血者2例(2只眼),占5.71%;眼压一过性升高者1例(1只眼),占2.86%;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者1例(1只眼),占2.86%。术中、术后随访期内无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视网膜脱离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可用于无囊膜眼或晶状体全(或不全)脱位患者的治疗,操作简单,相关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8.
    内源性眼内炎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梁伊妍, 张帅, 康宜晖, 郑晓汾, 康玉国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1): 60-64.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1.011
    摘要 (52) HTML (11) PDF (1188 KB) (24)

    内源性眼内炎(EE)是一种严重的眼部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而多样,致病菌可来自远处的感染病灶或败血症。虽然EE的发病率低,但一旦确诊,其治疗和预后通常极为严峻,由于预后极差,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业界对EE的诊断、响应及治疗策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发展至诊断精确、响应快速及治疗策略综合阶段。基于此,本文中笔者就EE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9.
    深度学习在后发性白内障混浊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胡师尧, 陈媛媛, 李辰, 严宏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5): 262-268.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5.002
    摘要 (49) HTML (0) PDF (5500 KB) (4)

    目的

    探索深度学习在人工晶状体(IOL)后囊混浊分析中的应用。

    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3年7月于陕西省眼科医院就诊行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62例(100只眼)患者的术后数月至数年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后照法拍照图像100张。其中,男性24例(34只眼),女性38例(66只眼);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8.7±9.82)岁。晶状体后囊混浊分析框架包含IOL区域分割、IOL中心定位、混浊区域分割及混浊表征提取等四个主要模块。其中,IOL区域分割和混浊区域分割均采用Unet作为分割模型,所使用的数据集包含100张白内障术后IOL眼后囊膜的裂隙灯后照法图片;IOL中心定位使用几何矩算法计算;混浊表征提取使用主干为Resnet模型对患者的3个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视力指标进行预测。以测试集人工标注标签为参照,评估模型IOL区域分割的结果,使用Python软件计算交并比(IoU)、Dice系数及召回率。以测试集人工标注标签为参照,评估模型混浊区域分割的结果,使用Python软件计算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及f1-score。以测试集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指标真实值为参照,评估模型的图像回归预测结果,使用Python软件计算平均绝对误差。

    结果

    20张测试集IOL区域分割的IoU为0.9117,Dice系数为0.9527,召回率为0.9524,f1-score为0.9527。20张测试集混浊区域分割的平均准确率为0.9690,平均精确率为0.9329,平均召回率为0.9264,平均f1-score为0.9191。训练完成的模型在7张测试集上进行消融,原图+热力图+混浊区域、原图+热力图、原图+混浊区域及仅原图指导后,模型预测调制传递函数、斯特列尔比、客观散射指数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4319、0.0154、3.4032、4.3300、0.0166、2.9997、10.5013、0.0161、2.8775、3.8151、0.0195及3.7067。在输入中单独加入热力图和混浊区域时,模型预测客观散射指数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其他模型变体。

    结论

    深度学习模型在晶状体后囊混浊分析中采用IOL区域分割、IOL中心定位、混浊区域分割及混浊表征提取四个主要模块,该模型能够实现自动化预处理,得到精准的混浊分割结果,并能根据混浊图像提取到关于视力指标的表征。

  • 10.
    肠道菌群与干眼的研究进展
    陈志, 李猛, 万修华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1): 55-59.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1.010
    摘要 (49) HTML (1) PDF (2454 KB) (26)

    干眼每年影响着数百万人的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紊乱与眼表疾病存在联系,菌群的失衡可引起屏障破坏,影响局部或全身炎症,导致远部器官病变。其中,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疾病的联系值得关注。至今已有近300篇有关肠道菌群和眼病的研究,包括免疫性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干眼和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干眼是眼表稳态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本文中笔者对干眼相关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关联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干眼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了解其发病机制,为干眼的预防提供新思路,寻找基于肠道菌群的干眼新疗法。

  • 11.
    近视眼屈光手术患者术后预期和依从性的流行学病学研究
    康梦田, 包陈颖, 宋芊芊, 李婧, 郑燕, 李仕明, 翟长斌, 王宁利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1): 40-44.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1.007
    摘要 (46) HTML (0) PDF (1312 KB) (8)

    目的

    探讨近视眼屈光手术患者手术期望值、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占比。

    方法

    2022年4月至2022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和线上问卷调查法在北京、上海、山东、新疆及浙江五省市发放问卷1139份纳入未行屈光手术的近视眼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31例,女性269例;年龄19~49岁,平均年龄(25.0±5.0)岁。按等效球镜屈光度将患者分为低度近视眼、中度近视眼及高度近视眼。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并记录患者的入选筛查、人口统计数据、近视眼病史及配戴框架眼镜的相关情况;对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微透镜取出术、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及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5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期望值和依从性。全部数据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连续型变量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全部1139例患者中纳入应答者500例,问卷应答率为43.9%。患者主要由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在校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全部纳入的患者500例中,对手术的期望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高强度运动需求及高精度工作需求者分别为432例、386例及270例,分别占86.4%、77.2%及52.4%。年龄大、女性及月收入高的患者更倾向于术后视力要求能够满足高精度工作需要,其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4,0.62,0.42;P<0.05)。患者的术后依从性倾向于术后使用2种药物、愿意每月随访1次及愿意坚持用药1个月者分别为274例、167例及223例,分别占58.3%、37.11%及47.5%。女性术后预期执行医嘱的依从性相比男性更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9,95%CI:0.42~0.91,P<0.05)。

    结论

    不同职业和性别的近视眼患者对屈光矫正手术的预期存在差异,女性术后依从性更高,临床医师需要注重个性化治疗策略的选择。

  • 12.
    射频技术用于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文皓男, 闻雅, 吴彬阁, 吴倩如, 刘晶, 接英, 田磊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2): 87-92.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2.004
    摘要 (45) HTML (3) PDF (904 KB) (9)

    目的

    探讨射频技术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相关干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选取2024年4月至2024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MGD相关干眼患者共21例(42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例(14只眼),女性14例(28只眼);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为(47.3±17.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双眼睑射频治疗,每周1次,每次20 min,共4次。治疗前后的非接触眼压、眼表疾病指数问卷(OSDI)评分、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睑板腺分泌能力评级、睑酯质量评分、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hirmerⅠ试验、最佳矫正视力、泪河高度(TMH)、泪膜脂质层厚度及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符合正态分布,以±s描述,不同时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各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MGD相关干眼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及治疗后4周OSDI评分分别为(55.86±20.80)分、(46.56±20.06)分、(33.30±18.75)分、(35.60±17.48)分及(25.99±11.15)分;烧灼或刺痛感、瘙痒感、异物感、眼干涩、畏光、眼疼痛及眼不适VAS评分分别为(47.71±22.71)分、(42.90±23.28)分、(35.57±19.82)分、(31.86±19.49)分、(28.67±17.83)分、(46.95±20.12)分、(45.95±21.89)分、(34.05±16.02)分、(31.14±21.90)分、(22.95±15.57)分、(53.57±25.48)分、(48.48±22.22)分、(36.43±19.23)分、(35.76±21.89)分、(22.48±12.71)分、(65.67±27.58)分、(55.90±23.22)分、(43.76±22.99)分、(37.86±18.79)分、(28.90±14.22)分、(53.71±21.57)分、(45.57±23.25)分、(36.38±23.47)分、(29.05±18.28)分、(21.10±12.66)分、(53.86±20.82)分、(44.55±19.23)分、(31.71±17.87)分、(33.50±16.98)分、(24.71±10.87)分、(70.67±17.84)分、(51.90±20.77)分、(39.52±21.52)分、(34.10±18.23)分及(24.81±12.86)分;不同时间OSDI评分和不适VA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103,2.958,5.870,7.211,9.334,8.457,9.103,19.340;P<0.05)。治疗后第4周与治疗前OSDI评分和不适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8.43,-6.91,-7.85,-8.98,-9.32,-9.16,-13.85;P<0.05)。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及治疗后4周,上睑睑板腺分泌能力评分分别为(5.10±1.87)分、(3.90±1.30)分、(3.29±1.55)分、(3.38±1.66)分及(3.14±1.31)分;下睑评分分别为(4.57±1.99)分、(3.33±1.28)分、(2.90±1.51)分、(3.05±1.36)分及(2.38±1.07)分;上睑睑酯质量评分分别为(5.86±1.82)分、(4.76±1.41)分、(4.29±1.79)分、(3.81±1.36)分及(3.57±1.66)分;下睑评分分别为(5.19±2.14)分、(3.90±1.22)分、(3.43±1.47)分、(3.57±1.40)分及(3.38±1.43)分;荧光素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3.21±1.00)s、(3.73±0.82)s、(4.06±0.98)s、(4.62±1.38)s及(4.48±0.98)s;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4.76±2.72)分、(3.24±1.58)分、(2.90±1.70)分、(2.67±1.49)分及(2.33±1.53)分;不同时间上下睑睑板腺分泌能力、上下睑睑酯质量、荧光素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52,6.440,6.559,4.867,6.239,5.393;P<0.05)。治疗后第4周与治疗前上下睑睑板腺分泌能力、上下睑睑酯质量、荧光素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6.42,-6.91,-4.67,6.02,-5.17;P<0.05)。治疗后第4周与治疗前非接触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及治疗后4周非接触眼压分别为(13.19±2.79)mmHg(1 mmHg=0.133 kPa)、(13.80±3.29)mmHg、(14.36±2.49)mmHg、(13.31±2.17)mmHg及(13.51±3.34)mmHg。眼前节和彩色眼底照相检查均未见明显变化及异常,患者眶周皮肤及毛发未见明显变化及异常且无特殊不适。

    结论

    使用射频技术治疗MGD相关干眼可改善患者的睑板腺分泌功能和泪膜稳定性,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改善相关体征,未发现不良反应。

  • 13.
    三种角膜散光测量方式应用于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预测准确性的临床研究
    刘雨诗, 陶靖, 丁宁, 宋旭东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2): 93-98.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2.005
    摘要 (44) HTML (2) PDF (1864 KB) (12)

    目的

    探讨Pentacam测量SimK联合角膜后表面散光、IOLMaster 700测量SimK及IOLMaster 700测量全角膜散光(TK)三种角膜散光测算方式对散光矫正型IOL术后屈光预测的准确性。

    方法

    收集2022年9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34例(34只眼)。其中,男性15例(15只眼),女性19例(19只眼);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57.7±16.9)岁。全部患者分别采用Pentacam测量SimK联合角膜后表面散光、IOLMaster 700测量SimK及IOLMaster 700测量TK三种方式检测患者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主觉验光结果、术前眼轴长度、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直径及角膜曲率。将获得的角膜散光参数分别代入Barrett Toric IOL计算公式,计算IOL屈光度并预测术后屈光度。通过矢量法计算三种测算方式术后3个月患者的预测误差(PE)、平均绝对误差(MAE)、质心误差及误差分布百分比,采用例数(眼数)和百分比描述。分别记数三种方式检测患者术前的顺规散光(WTR)和逆规散光(ATR),以例数(眼数)及百分比描述。年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植入IOL的屈光度及MAE等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三种测算方式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两两比较。三种测算方式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和术后残余角膜散光分别为(2.76±1.10)D和(0.65±0.5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60,P<0.05)。Pentacam实测后表面、Master SimK及Master TK三种测算方式的MAE分别为(0.63±0.36)D、(0.65±0.35)D及(0.65±0.39)D,Pentacam实测后表面的MEA低于Master Sim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0,P<0.05);三种测算方式应用于全体患者均表现出顺规方向的质心误差。其中Master SimK质心误差最大,为(0.19±0.72)D@119°;三种测算方式预测误差在±0.50 D以内者分别为20例(20只眼)、15例(15只眼)及17例(17只眼),分别占58.8%、44.1%及50.0%。

    结论

    相对于IOLMaster SimK,IOLMaster TK与Pentacam测量SimK联合角膜后表面散光均可提供更高的散光矫正型IOL术后屈光预测准确性。角膜后表面散光数据可通过优化全角膜散光评估来提高散光矫正型IOL植入术后屈光预测的准确性。

  • 14.
    巩膜镜在干眼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刘晶, 张照程, 叶芙蓉, 接英, 田磊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1): 45-49.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1.008
    摘要 (40) HTML (5) PDF (932 KB) (10)

    干眼是一种由多因素引发的慢性眼表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功能与生活质量。巩膜镜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能通过在眼表形成“储液器”,维持角膜湿润,减少机械性损伤,并促进角膜愈合。有研究结果表明,巩膜镜在干眼的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视力,降低泪液渗透压,显著缓解干眼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巩膜镜适用于中度至重度干眼患者,尤其是对传统治疗方法反应不佳的患者。例如,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暴露性角膜炎以及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所引发的重症干眼者,配戴巩膜镜能够为其提供物理保护,从而有效地减轻干眼症状。近年来,随着巩膜镜在设计工艺、材料科学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其在干眼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巩膜镜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能为干眼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并进一步推动干眼治疗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色素上皮脂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曾春琴, 沈强, 周厚利, 李双龙, 胡高铭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1): 50-54.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1.009
    摘要 (39) HTML (3) PDF (924 KB)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脂代谢异常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RPE细胞是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脂代谢稳态对于维持视网膜功能、调控氧化应激及调控炎症反应等过程至关重要。脂质代谢异常可引发RPE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从而加剧DR的进程。本文中笔者就RPE细胞在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同时系统梳理了RPE细胞脂代谢失衡导致DR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探讨脂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其在DR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旨在为DR的早期防治及靶向干预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 16.
    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赵黎明, 汪毅仁, 李学民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6): 335-340.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6.003
    摘要 (37) HTML (3) PDF (893 KB) (5)

    目的

    探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北京丰台医院眼科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硬核白内障患者100例(100只眼)。其中,男性53例(53只眼),女性47例(47只眼)。患者年龄在49~86岁之间,平均年龄(70.0±9.3)岁。将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减少>20%者定为观察组,≤20%者定为对照组。全部患者检测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并记录术眼晶状体核硬度、前房深度、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及灌注时间。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汇总全部患者在年龄(<70岁,≥70岁)、性别(男,女)、糖尿病(有,无)、前房深度(<2.9 mm,≥2.9 mm)、有效超声乳化时间(<10 s,≥10 s)、灌注时间(<180 s、≥180 s)各分类的数量,以例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是否发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20%为因变量,以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前房深度、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及灌注时间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筛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r值。

    结果

    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541.33±509.35)个/mm2和(2577.60±428.72)个/mm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1880.40±426.85)个/mm2 和(2157.78±393.27)个/mm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70岁,≥70岁)、前房深度(<2.9 mm,≥2.9 mm)、有效超声乳化时间(<10 s,≥10 s)及灌注时间(<180 s,≥180 s)分别有(21例,42例)和(20例,17例)、(39例,24例)和(8例,29例)、(34例,29例)和(30例,7例)及(34例,29例)和(31例,6例),分别占(33.33%,66.67%)和(54.05%,45.95%)、(61.90%,38.10%)和(21.62%,78.38%)、(53.97%,46.03%)和(81.08%,18.92%)及(53.97%,46.03%)和(83.78%,16.22%)。两组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4,15.19,7.44,9.1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男,女)、糖尿病(有,无)分别有(33例,30例)和(20例,17例)、(27例,36例)和(13例,24例),分别占(52.38%,47.62%)和(54.05%,45.95%)、(42.86%,57.14%)和(35.14%,64.86%)。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58;P>0.05)。年龄、性别、糖尿病及灌注时间对硬核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6,0.27,0.35,1.21;P>0.05)。前房深度是硬核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性因素(OR=0.07,95% CI:0.01~0.29)。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是硬核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性因素(OR=1.23,95% CI:1.01~1.54),其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6,2.0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前房深度、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与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减少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0.01,0.15,0.14;P>0.05)和(r=0.27,0.22,0.02;P>0.05)。

    结论

    年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灌注时间均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角膜内皮损伤的危险因素。其中,前房深度与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前房深度<2.9 mm,硬核白内障患者,术中更应注意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尽量缩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

  • 17.
    睑板腺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丽丽, 陈笑语, 戴琦, 吴双庆, 付庆东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2): 124-128.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2.011
    摘要 (37) HTML (3) PDF (3183 KB) (14)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干眼(DED)的常见原因。它是一种慢性且弥漫性病变,属于临床高发的眼表疾病。MGD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明确MGD的发病机制对临床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对有关MGD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部分进展,现综述如下。

  • 19.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设计的研究进展
    李炫, 邓铂林, 税冰月, 杨威, 吴峥峥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5): 305-309.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5.009
    摘要 (35) HTML (0) PDF (1199 KB) (6)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pIOL)植入术作为屈光手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矫正低、中及高度近视眼方面运用广泛。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在临床中运用越来越多,但关于pIOL的设计汇总却较少。可植入式眼内镜(ICL V4c)临床运用时间较长,其平板四襻中央孔的设计已成为目前主流设计。近年来,新出现的植入式有晶状体眼内接触镜和有晶状体眼丙烯酸人工晶状体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例如增加襻脚数量、扩大光学区及增加尺寸选择等;而后房型屈光性晶状体(PRL)由于无法提供散光矫正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等问题,临床使用受限。pIOL引入多焦点设计实现了近视眼和老视矫正。目前,pIOL的临床应用将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 20.
    真性小眼球眼部生物学参数与临床特征的临床研究
    陶靖, 曹凯, 王进达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5 (01): 6-12.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5.01.002
    摘要 (33) HTML (0) PDF (2523 KB) (9)

    目的

    探讨真性小眼球(NNO)患者的眼部生物学参数与临床特征。

    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NNO患者54例(100只眼)。其中,男性27例(51只眼),女性27例(49只眼);年龄1~67岁,平均年龄(39.3±16.5)岁。询问或检测NNO患者病史、眼部生物学参数及并发症。其中,生物学参数包括眼轴(AL)、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屈光度(SE)、眼压(IOP)、角膜横径(TCD)、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RT)、脉络膜厚度(SFCT)及前巩膜厚度(AST)等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x±s进行描述。NNO主要并发症包括高度远视、弱视、闭角型青光眼(ACG)及葡萄膜渗漏综合征(UES)等,其发生的占比情况采用例数(眼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生物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全部NNO患者54例(100只眼)的AL、LogMARBCVA、SE、IOP、TCD、CCT、ACD、LT、FRT、SFCT及AST等眼部生物学参数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6.22±1.31)mm、1.11±0.78、(14.1±2.74)D、(25.3±13.3)mmHg(1mmHg=0.133kPa)、(10.32±0.79)mm、(561±37)μm、(2.54±0.42)mm、(4.89±0.55)mm、(381±133)μm、(375±85)μm及(0.74±0.08)mm。各生物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为AL与LT呈正相关,与SE及FRT呈负相关,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365,-0.474,-0.500;P<0.05);ACD与TCD及FRT呈正相关,与IOP、CCT及LT呈负相关,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380,0.506,-0.281,-0.315,-0.276;P<0.05);AST与FRT呈正相关,与SFCT呈负相关,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503,-0.557;P<0.05)。NNO并发症占比分别为高度远视入组34例(61只眼),患病34例(61只眼),占100%;弱视入组52例(96只眼),患病52例(93只眼),占96.88%;ACG入组50例(92只眼),患病35例(62只眼),占67.39%;UES入组50例(91只眼),患病33例(59只眼),占64.83%。UES病情由轻到重表现分别为睫状体脱离入组41例(73只眼),患病31例(55只眼),占75.34%;脉络膜脱离入组36例(65只眼),患病16例(28只眼),占43.08%;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入组39例(70只眼),患病18例(32只眼),占45.71%。

    结论

    NNO呈现视力低下、高度远视、眼轴短、前房浅、巩膜增厚及视网膜脉络膜异常等临床特征。NNO常并发ACG和UES且比例接近,UES以睫状体脱离为主。UBM为测量前巩膜厚度提供了新的选择。NNO生物学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生物测量可为NNO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随访提供依据。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