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MS-39眼前节分析仪与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在屈光手术术前角膜生物测量的临床研究
    柳静, 魏姗珊, 郑燕, 张丽, 翟长斌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134-139.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3.002
    摘要 (72) HTML (0) PDF (980 KB) (4)
    目的

    探讨MS-39眼前节分析仪与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在屈光手术术前角膜生物测量结果的异同。

    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拟行屈光手术的患者78例(156只眼)。其中,男性22例(44只眼),女性56例(112只眼)。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为(29.5±6.1)岁。分别应用MS-39眼前节分析仪与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检测,测量患者双眼平坦轴角膜曲率(K1)、陡峭轴角膜曲率(K2)、角膜体积、前房深度、Kappa角、角膜Q值、角膜球差及角膜高阶像差。经检验,患者年龄、眼压、球镜度及柱镜度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K1、K2、角膜体积、前房深度、Kappa角、角膜Q值、角膜球差及角膜高阶像差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间距描述。两种设备检测指标的差异性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其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其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检验分析。

    结果

    全部患者78例(156只眼),应用MS-39眼前节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曲率K1值分别为43.03(40.49,46.44)D和42.08(40.10,42.05)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56,P<0.05)。MS-39眼前节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曲率K2值分别为44.37(41.37,48.89)D和44.30(41.20,48.70)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0,P<0.05)。MS-39眼前节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体积分别为56.20(50.6,63.8)mm3和59.70(54.2,67.6)mm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87,P<0.05)。MS-39眼前节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前房深度分别为3.77(3.22,4.50)mm和3.71(3.15,4.45)mm,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56,P<0.05)。MS-39眼前节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Kappa角分别为-0.04(-0.42,0.41)°和0.18(0.00,0.4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28,P<0.05)。MS-39眼前节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Q值分别为-0.16(-0.46,0.53)和-0.29(-1.03,-0.0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75,P<0.05)。MS-39眼前节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球差分别为0.23(0.02,0.56)D和0.15(-0.13,0.34)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50,P<0.05)。MS-39眼前节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高阶像差分别为0.43(-0.37,1.16)D和0.37(0.23,1.90)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76,P<0.05)。MS-39眼前节分析仪与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检测的角膜曲率K1、角膜曲率K2,角膜体积及前房深度具有极强相关性(r=0.97,0.94,0.95,0.96;P<0.05),角膜球差有强相关性(r=0.67,P<0.05),角膜Q值有中等相关性(r=0.54,P<0.05),而Kappa角及角膜高阶像差无相关性(r=0.24,0.30;P>0.05)。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与MS-39眼前节分析仪检测角膜曲率K1、角膜曲率K2、角膜体积、前房深度、Kappa角、角膜Q值、角膜球差及角膜高阶像差差值的平均值(95%一致性界限区间)分别为0.27(-0.37 ~ 0.91)D、0.19(-0.80 ~ 1.19)D、0.05 (-0.10 ~ 0.20)mm、-0.21(-0.53 ~ 0.10)°、0.13(-0.15 ~ 0.41)、-3.30(-5.0 ~ -1.61)mm3、0.08(-0.08 ~ 0.24)D、0.08(-0.32 ~ 0.47)D,分别占6.4%(10/156)、1.9%(3/156)、6.4%(10/156)、4.5%(7/156)、3.2%(5/156)、5.8%(9/156)、3.8%(6/156)、3.2%(5/156)个点位于95%一致性界限区间之外。

    结论

    MS-39眼前节分析仪与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检测的全部8项指标均存在差异性,但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及一致性。

  • 2.
    关注近视眼防控措施及其面临的形势
    顾一帆, 潘璐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129-133.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3.001
    摘要 (72) HTML (0) PDF (892 KB) (2)

    近年来,近视眼的高患病率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经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近视防控的举措日益丰富,重点是预防发生和延缓进展。现阶段常用的防控手段主要包括低浓度阿托品的应用、配戴角膜塑形镜、配戴离焦框架眼镜、使用低能量红光疗法、采用全光谱照明及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本文中笔者就我国当前近视眼防控面临的形势、主要防控措施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

  • 3.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近视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陆妍, 王浩, 王开琦, 叶强, 张文芳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140-145.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3.003
    摘要 (60) HTML (0) PDF (792 KB) (2)
    目的

    调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近视的现状。

    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3年5月至6月选择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城区5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5284人(10 568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832人(5664只眼),女性2452人(4904只眼);年龄7~13岁,平均年龄(9.9±1.8)岁。按裸眼视力分为视力正常和视力不良,视力不良又按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按等效球镜屈光度(SE)分为近视眼和非近视眼,近视眼又分为轻度、中度及高度。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总体视力不良及近视眼的患病情况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年龄、视力不良程度及近视眼的患病情况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当不同年龄、视力不良程度及近视眼的患病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使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

    民勤县小学生视力不良人数3047例(4594只眼),视力不良率为57.66%。其中,男性和女性视力不良人数分别为1560例(2328只眼)和1487例(2266只眼),视力不良率分别为55.08%及60.64%。女性视力不良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4,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民勤县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呈现出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454.22,P趋势<0.05)。民勤县小学生近视眼人数2034例(3048只眼),患病率为66.38%。其中,男性和女性近视眼人数分别为1070例(1613只眼)和964例(1435只眼),患病率分别为64.26%及68.91%。女性近视眼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民勤县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305.49,P趋势<0.05)。各年龄不同程度视力不良率与近视眼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712.21,454.18;P<0.05)。性别间不同程度视力不良率与近视眼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7.63,6.74;P<0.05)。经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12岁与13岁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28.67,P>0.05);7岁与8岁,10岁与11岁,12岁与13岁小学生不同程度近视眼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86.86,-77.92,63.29;P>0.05)。

    结论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及近视眼患病率较高。视力不良及近视防控要更加关注女性、城区学生及远视储备不足者。

  • 4.
    表面麻醉剂致严重角膜溃疡1例
    曾悦, 安琳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172-17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3.008
    摘要 (56) HTML (0) PDF (2863 KB) (2)

    患者,男性,41岁。2021年10月29日因双眼疼痛难忍加重3个月余,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就诊。主诉近3个月余于多家医院就诊,给予加替沙星、更昔洛韦、小牛血凝胶、玻璃酸钠、生长因子、普拉洛芬及自体血清等多种眼药治疗(用法用量不详),症状无缓解且逐渐加重。曾于外院多次行细菌及真菌微生物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既往肾衰竭病史4年,2型糖尿病病史1年。双眼裸眼视力眼前手动,右眼眼压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6 mmHg,双眼泪河极窄,结膜充血,角膜上皮大片剥脱,中央角膜坏死溶解,有溃疡灶,右眼较左眼严重。见图1。经疼痛数字等级量表评估,结果显示患者疼痛程度为8分,即重度疼痛,无法安静就坐,全身大汗。泪液分泌试验检查结果显示双眼均为1 mm/5 min。免疫相关化验检查结果显示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抗链O及C反应蛋白等均为阴性。经进一步询问,主诉既往有外院住院史,并行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剂(生产厂家不详)点眼缓解疼痛,此后频繁使用此药点眼,>10次/d,3个月余。结合患者用药史、眼部表现及全身病史,诊断为双眼药物毒性角膜炎,双眼角膜溃疡,双眼重度干眼。经专家组讨论,停用患者目前眼部用药,当日给予双眼角膜溃疡清创联合双眼病灶羊膜覆盖手术治疗,并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膏(比利时s.a.ALCONCOUVERURn.v.公司生产),2次/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点双眼,3次/d;术后第3 d双眼羊膜脱落,但患者自觉疼痛缓解,见图2。遂再次给予双眼羊膜覆盖治疗,术后10 d双眼羊膜再次脱落,患者疼痛缓解明显。经疼痛数字等级量表再次评估,结果显示患者疼痛程度为5分,即中度疼痛,可安静平卧或坐位,疼痛持续但可耐受。2021年12月5日复查,患者裸眼远视力右眼0.05,左眼0.08;右眼眼压17 mmHg,左眼眼压15 mmHg,双眼泪河仍窄,结膜充血减轻,角膜上皮仍可见大片剥脱,中央角膜坏死区好转,溃疡灶愈合。考虑角膜上皮持续缺损未愈,随后给予患者第3次羊膜覆盖治疗,同时加用0.05%环孢素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点眼,2次/d,以改善眼表微环境。7 d后患者再次因右眼疼痛难忍就诊,右眼视力光感,左眼0.1,右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黄绿色脓苔覆盖,眼内结构不明,左眼前节无变化。见图3。进一步行右眼病灶清创联合病原微生物检测,CX23型电子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生产)下细菌涂片可见细菌阳性,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绿脓杆菌阳性。眼部Mylab Seven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意大利百胜集团生产)结果提示前房及后节无明显炎性混浊,暂排除眼内炎可能。再次追问患者回家用药史,患者自诉除医嘱用药,其双眼仍在自行点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但用药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其部分术后滴眼液瓶盖丢失,瓶口外漏表面污浊,有明显的点眼操作不洁情况。由于右眼出现严重细菌感染,再次调整治疗方案,频点加替沙星眼用凝胶(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及妥布霉素滴眼液(比利时s.a.ALCON-COUVREURn.v公司生产)治疗1 d无效,遂急诊行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左眼因持续角膜上皮不愈合和角膜溃疡于右眼术后15 d亦行左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术后常规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和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右眼角膜移植术后1个月右眼裸眼视力0.1,左眼裸眼视力0.2;右眼眼压15 mmHg,左眼眼压14 mmHg;双眼角膜植片透明,缝线在位,前房清晰,瞳孔散大欠圆,右人工晶状体正位,左眼晶状体混浊。见图4。

  • 5.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广林, 唐凯, 卢秀珍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177-181.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3.009
    摘要 (54) HTML (0) PDF (819 KB) (1)

    部分调节性斜视(PAET)是指不完全由调节因素引起的内斜视,当远视性屈光不正戴镜充分矫正后内斜视度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是内斜视中的常见类型。屈光矫正和弱视治疗是PAET治疗的首要步骤。目前,针对残余内斜视的矫正方法和如何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尚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关PAET的研究主要围绕其临床特征、戴镜后残余内斜视的矫正及双眼视功能的恢复等问题展开。本文中笔者就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6.
    角膜内皮移植联合白内障手术1例
    李诗文, 董贺, 于亮, 刘起明, 于贺, 纪莉莉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155-159.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3.005
    摘要 (50) HTML (0) PDF (5411 KB) (1)

    患者,女性,59岁。2023年10月因左眼视物不清加重就诊。自诉2年前有角膜内皮炎病史,近年来视物不清逐渐严重。患者全身状态佳,否认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患者右眼视力0.6,最佳矫正视力0.8;左眼视力指数/20 cm,矫正视力不提高,光感光定位正常。双眼眼压正常,左眼角膜全层水肿,角膜上皮大泡样改变,基质混浊,全周新生血管长入基质层,后弹力层皱褶(+),双眼晶状体混浊,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眼底窥不入。Spectralis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德国海德堡公司生产)眼前节成像显示,左眼角膜全层水肿增厚,上皮下大泡形成。HRT3型共聚焦显微镜(德国海德堡公司生产)检查结果显示左眼角膜上皮细胞水肿增大,细胞间隙增宽,细胞间水泡样改变,暗区中可见圆顶状亮点的赘生物。SP-3000P型角膜内皮镜(日本TOPCON株式会社生产)检查结果显示角膜内皮细胞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均异常,可见蜂巢样暗区。见图1A~图1G。根据患者的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左眼角膜内皮失代偿,双眼老年性白内障。经专家组讨论,给予患者行一期角膜内皮移植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且在内皮移植术前,在角膜水肿的情况下先行白内障手术操作。参照对侧健眼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测算结果,选择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前给予患者复方托比卡胺(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麻痹睫状肌,制作角膜内皮植片。使用自动板层刀(法国Moria公司生产)系统和负压控制系统垂直于供体角膜表面旋转制作前部深板层角膜片,厚度约400 μm,剥除前部深板层角膜片,沿角巩膜缘外1~2 mm环形剪下供体后板层角膜片,将内皮面朝上置于专用的角膜刻切枕上,以环钻钻取带有部分后基质的内皮植片,标记基质面。术中先刮除病变的角膜上皮以增加视野的清晰度,3:00时钟位角膜缘处做侧切口,前房注入过滤空气后注入吲哚菁绿注射液(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染色晶状体前囊,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角膜内皮移植采用后弹力层剥离自动内皮角膜移植术,7.5 mm环钻在术眼角膜上皮定位,亚甲蓝注射液(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标记出需要剥除的后弹力层范围,穿刺刀扩大主切口至5 mm宽,前房内注入黏弹剂,于角膜缘做辅助切口,用后弹力层剥除钩沿标记环钻刮除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层,角膜内皮植片内皮面朝下放于植入器,10-0尼龙线缝合标记角膜植片,在缝线辅助下将角膜植片植入前房,前房内注入无菌空气形成前房。使植片和植床紧密相贴,术中见双环征,即为注气成功。使用虹膜恢复器在角膜表面推压以排净植片与植床之间多余的液体和气体,促使植片与植床的紧密贴附。术毕,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美国Alcon公司生产)涂术眼,嘱患者仰卧位24 h。术后第1 d,术眼视力眼前光感,光定位准确,术眼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水肿,角膜植片与植床贴敷良好,颞上方角膜缝线在位,前房上方可见圆形气泡,前房深度正常,人工晶状体正位。术后1周,术眼视力恢复至0.3,前房气泡消失。术后1~6个月,术眼视力波动于0.5~0.6,角膜水肿消退,人工晶状体在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提示角膜植片与植床贴敷良好。见图2A~图2G。

  • 7.
    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1例
    高睿遥, 陈颖欣, 高明宏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167-171.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3.007
    摘要 (45) HTML (0) PDF (5760 KB) (1)

    患者,男性,19岁。2024年3月患者诉因左眼结膜充血,眼部磨痛2周,伴畏光、眼部白色分泌物增多,无其他不适症状,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结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氧氟沙星眼膏抗炎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眼科,以"左眼角膜结膜病变"收入院。患者既往有阿莫西林过敏史;慢性泪囊炎病史2年,平素间断抗炎治疗,否认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否认手术史和外伤史。右眼裸眼视力1.0,左眼裸眼视力0.25,矫正视力不提高。双眼第一眼正位,眼球各方向运动无明显受限。经SL-D701型裂隙灯显微镜(日本TOPCON株式会社生产)检查,可见双眼上下睑无内外翻及倒睫,泪小点位正,挤压右眼泪囊区无溢脓,挤压左眼泪囊区有少量溢脓。见图1A。双眼上下睑睑缘肥厚变形呈毛刷状,可见黄白色脂栓堵塞,左眼较右眼重,左眼睑缘可见新生血管。见图1B。右眼结膜轻度充血,无水肿,角膜上皮粗糙,角膜后沉积物(-),前房深度正常,前房闪辉(-),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光反射(+),晶状体透明,玻璃体透明,视盘边界清晰,颜色正常,杯盘比0.3,视网膜血管走形大致正常,动静脉管径比约为1:3,视网膜未见出血及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粗糙且欠透明,角膜后沉积物(-),前房深度正常,前房闪辉(-),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晶状体透明,玻璃体透明,视盘边界清晰,颜色正常,杯盘比0.3,视网膜血管走形大致正常,动静脉管径比约为1:3,视网膜未见出血及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显示双眼荧光素钠染色(+),右眼点状着染,左眼点片状着染。见图2。右眼眼压19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20 mmHg。经眼表睫毛螨虫相关检查,在76TV型电子显微镜(江西新怡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下可见螨虫外观,螨虫啃食毛囊导致毛囊结构破坏。见图3。右眼泪膜首次破裂时间0.27 s,左眼为0.12 s;右眼泪膜平均破裂时间5.3 s,左眼为2.8 s;右眼睑板腺腺体缺失<1/3(Ⅰ级),左眼腺体缺失>1/3且<2/3(Ⅱ级)。免疫相关检验检查结果显示,抗核抗体系列、红细胞沉降率、人白细胞抗原B27及类风湿3项等均为阴性。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双眼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blepharo kerato conjunctieitis,BKC);左眼慢性泪囊炎。局部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左眼,4次/d; 0.1%氟米龙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双眼,3次/d;复方硫酸锌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点双眼,4次/d;玻璃酸钠滴眼液(德国URSAPHARM Arzneimittel GmbH生产)点双眼,3次/d;睑缘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1 g,涂左眼,1次/晚;全身给予米诺环素(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0 mg,口服,2次/d;辅助配戴角膜绷带镜,每日清洁睑缘,隔日一次睑板腺按摩,雾化熏蒸。治疗2周后复诊,患者双眼上下睑缘较前光滑,右眼结膜无充血和水肿,左眼结膜轻度充血,无水肿,双眼角膜光滑透明,荧光素钠染色均未见着染,视力恢复良好。见图4。

  • 8.
    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Möbius综合征发病机制的遗传学研究
    贾红艳, 王丹, 张冉冉, 马茜, 焦永红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146-154.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3.004
    摘要 (42) HTML (0) PDF (5379 KB) (4)
    目的

    探讨Möbius综合征(MB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遗传发病机制。

    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2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的14例(28只眼)散发MBS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例(10只眼),女性9例(18只眼);年龄1 ~ 9岁,平均年龄(4.0±0.7)岁。询问或检查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最佳矫正视力、眼球运动、眼前节和眼底、体格发育及颅神经眼眶磁共振成像(MRI)的情况。采集患者及核心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在illumina平台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使用SAMtools和ANNOVAR软件对变异进行识别和注释,对频率数据库中频率低于1%的变异进行过滤。在此基础上,筛选新生突变基因以及≥2个以上患者共有的突变基因。使用R包的maftools和GenVisR软件包分别行共有基因突变特征分析并绘制景观图。年龄、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以及每个样本携带的共有基因突变数量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性别、单侧或双侧受累、全身发育异常、突变分类、突变类型、突变频谱及共有基因突变频率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使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中的超几何检验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使用Benjamini-Hochberg方法进行多重假设检验校正并筛选显著富集的条目。

    结果

    本研究9例(18只眼)患者的logMAR视力为0.56±0.12。双眼外转受限者有10例(20只眼),占71.43%(10/14);单眼外转受限者有4例(4只眼),占28.57%(4/14)。双侧面瘫者有5例,占35.7%(5/14);单侧面瘫者有9例,占64.3%(9/14)。伴其他全身发育异常的患者有9例,占64.29%(9/14)。双侧外展神经(CN6)发育不良者有11例,占78.57%(11/14);单侧CN6发育不良者有3例,占21.43%(3/14)。双侧面神经(CN7)发育不良者有9例,占64.3%(9/14),单侧CN7发育不良者有5例,占35.71%(5/14)。2例MBS患者发现致病候选基因丛状蛋白D1(PLXND1)新变异2个,分别为杂合错义变异c.C4207T、p.R1403W和剪切位点变异c.2937+6 G>T。14例患者共筛选出新生突变基因8个,分别为肌联蛋白(TTN)、碳酸酐酶9(CA9)、中间丝相关蛋白(RPTN)、SET结合因子2(SBF2)、丝状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FDN)、突触囊泡糖蛋白2C(SV2C)、神经丝蛋白重链(NEFH)和膜金属内肽酶样蛋白1(MMEL1)。≥2个以上患者共有的突变基因总计796个,突变数量为1987个。最常见的突变分类是错义突变,数量为1382个,占69.55%;最多见的突变类型是单碱基替换变异,数量为1534个,占77.20%;最常见的突变频谱是胞嘧啶被替换为胸腺嘧啶,数量为804个,占52.41%。每个样本所携带共有基因突变数量为126~161个,平均(141.93±11.35)个。按照突变频率排名,前10位的共有基因分别为B黑色素瘤抗原家族成员2/3/4/5(BAGE2/3/4/5)、与内体分选复合物Ⅲ相关的钠耐受增加1(IST1)、TTN、高尔基体蛋白A6家族样蛋白2(GOLGA6L2)、NEFH、UBX结构域蛋白11(UBXN11)、二氢硫辛胺支链转酰基酶E2 (DBT)、羰基还原酶4(CBR4)、肌动蛋白相关蛋白3C(ACTR3C)和含V-Set免疫球蛋白域蛋白2(VSIG2),频率分别为100%、93%、64%、64%、57%、50%、50%、50%、50%和43%。经GO数据库中的生物学过程数据库注释,在本研究全部MBS患者14例(28只眼)中发现的共有突变基因集的基因数量为701个,查询GO数据库获得背景基因集的基因数量为18 722个。比较不同通路的注释基因在此两个基因集中分布的差异,将其概率值按照升序排列,显著富集的通路依次为调控小谷氨酰胺转肽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基于微管的运动、轴突发生、眼形态发生、通过质-膜粘附分子的细胞间粘附、肌动球蛋白结构组装、肌原纤维的组装及微管束的合成,其概率值依次为0.0002、0.004、0.004、0.004、0.004、0.004、0.011及0.011。

    结论

    MBS患者的临床表型异质性较强,多数患者伴随有除面瘫和眼球外转受限以外的多发先天畸形。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参与神经发育和轴突生长过程的多个基因和生物学过程可能与MBS发病相关,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因素在MBS发病中的作用。

  • 9.
    雌激素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子琪, 李萍, 蔡标, 杨秀敏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187-192.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3.011
    摘要 (41) HTML (0) PDF (943 KB) (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50岁及以上成年人失明和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DR的发病率显著增加,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DR的病理机制复杂,包括高血糖诱导的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病变以及神经变性等。有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通过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及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可潜在延缓DR进展。本文中笔者总结了雌激素在DR中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DR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10.
    眼表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
    刘涵, 张蓝月, 沈强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182-18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3.010
    摘要 (35) HTML (0) PDF (820 KB) (1)

    眼表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以稳态机制共同维持角膜的完整性;当眼表因疾病而改变时,其稳态就会失衡,导致不适感、角膜混浊及视力下降。传统的眼表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滴眼液或手术移植,眼表重建疗法则是通过刺激眼表细胞增殖、维持眼表稳态及恢复眼表功能修复受损眼表。因此,促进角膜组织再生和改善泪膜稳定性对眼表疾病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且较传统方法更有优势,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中笔者就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干眼及翼状胬肉等常见眼表疾病的眼表重建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 11.
    重视眼底多模影像在眼底病教学中的作用
    史雪辉, 王海燕, 魏文斌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6): 321-32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6.001
    摘要 (28) HTML (0) PDF (1002 KB) (0)

    眼底病是眼科领域的重要部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眼底影像是辅助眼底病诊断的重要工具,也是眼底病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同的眼底影像成像基础及其影像特征所反映的临床意义各有侧重、各具特点。眼底多模影像是多种眼底影像检查的必要的、合理的组合,综合反映病变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成像表现。眼底多模影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全面揭示眼底疾病的病变特征,为眼底病的研究、临床诊治、监测疗效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掌握眼底多模影像技术,合理选择、分析并整合不同影像表现的意义,是眼底病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带来问题和挑战。本文中笔者从眼底影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眼底影像成像基础、眼底多模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眼底病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述,特别强调多模影像在眼底病教学中应用及发展的重要性。

  • 12.
    跨上皮和去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术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临床研究
    马萍, 鲁静, 兰长骏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4): 206-211.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4.003
    摘要 (27) HTML (0) PDF (897 KB) (2)

    目的

    分析跨上皮快速角膜交联(ACXL)术和去上皮ACXL术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眼表角膜科行ACXL术治疗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69例(102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例(58只眼),女性29例(44只眼);年龄10~48岁,平均年龄(21.6±6.9)岁。根据角膜最薄点厚度(TCT)分为TCT≥450μm组43例(62只眼)和400μm≤TCT<450μm组26例(40只眼),前者采用去上皮ACXL紫外光连续输出模式治疗,后者采用跨上皮ACXL紫外光脉冲输出模式治疗。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3、6及12个月检查角膜透明度、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眼压、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TCT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UCVA、BCVA、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TCT、Kmax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术前术后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LSD-t检验;组内术前术后角膜内皮密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跨上皮ACXL组患者术前、术后1、3、6及12个月的BCVA和Kmax分别为(0.27±0.13)最小分辨视角的对数(logMAR)、(0.26±0.17)logMAR、(0.22±0.13)logMAR、(0.22±0.14)logMAR、(0.18±0.14)logMAR、(62.96±10.91)D、(63.01±10.13)D、(62.76±10.42)D、(62.44±10.29)D及(61.83±9.40)D。跨上皮ACXL患者术前术后BCVA和K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48,2.678;P<0.05);经LSD-t检验,患者术后3、6及12个月的BCVA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0,5.414,6.485;P<0.05);术后12个月Kmax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2,P<0.05)。去上皮ACXL组患者术前、术后1、3、6及12个月的柱镜屈光度、TCT及Kmax分别为(-3.79±1.92)D、(-3.87±2.19)D、(-3.66±2.14)D、(-3.36±2.09)D、(-3.20±2.14)D、(488.29±34.20)μm、(475.55±31.20)μm、(477.71±30.97)μm、(479.76±28.82)μm、(486.18±30.83)μm,(52.49±6.31)D、(53.58±6.63)D、(52.35±5.30)D、(52.13±5.43)D及(51.63±5.17)D。去上皮ACXL组患者柱镜屈光度、TCT及Kmax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18,12.133,12.794;P<0.05);经LSD-t检验,患者术后12个月的柱镜屈光度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9,P<0.05);术后1、3及6个月的TC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95,4.997,3.893;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的Kmax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3,3.533;P<0.05)。所有患者无紫外光的眼部损伤并发症;术后当日有眼部异物感疼痛,次日减轻。跨上皮和去上皮ACXL术后出现角膜haze患者分别有1例(1只眼)和3例(3只眼),分别占1.61%和7.50%;前者术后3~6个月角膜透明性恢复;后者1例(1只眼)角膜中央基质线状混浊,但未影响视力。两组术后出现干眼者分别为7例(10只眼)和12例(18只眼),分别占16.13%和45.00%;跨上皮ACXL术后1例(1只眼)无效,行角膜移植术。

    结论

    对TCT不同的患者需要结合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择ACXL术式,术后12个月跨上皮和去上皮ACXL两术式均能稳定病情,且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

  • 13.
    干眼的症状、体征与焦虑及抑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汪毅仁, 江晓丹, 李佳曦, 赵天瑶, 李学民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4): 212-21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4.004
    摘要 (25) HTML (0) PDF (971 KB) (3)

    目的

    探讨干眼症状、体征与焦虑及抑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患者83例(166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9例(18只眼),女性42例(84只眼)。年龄24~83岁,平均年龄为(51.0±16.1)岁。根据干眼诊断标准分为干眼组和对照组。应用眼表疾病指数问卷(OSDI)评估受试者干眼症状,应用医院用焦虑抑郁评分量表(HADS)测量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分别应用Oculus Keratograph 5M眼表分析仪和角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收集患者睑板腺红外成像照片及角膜神经图片,并应用ImageJ软件测量睑板腺面积指数和角膜神经密度。经检验,患者OSDI评分、HADS焦虑分数、HADS抑郁分数、睑板腺指数及角膜神经密度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干眼组和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干眼组患者的干眼症状、体征指标与HAD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干眼症状、体征对HADS评分的预测模型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结果

    干眼组和对照组患者OSDI评分分别为(22.7±18.0)分和(28.8±16.4)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4,P<0.05)。干眼组和对照组患者睑板腺指数分别为(0.19±0.06)和(0.22±0.0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5)。干眼组和对照组患者角膜神经密度分别为(2346.7±783.0)μm/mm2和(2419.8±386.5)μm/mm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56,P<0.05)。干眼组和对照组患者HADS焦虑分数分别为(7.5±4.4)分和(1.9±1.8)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9,P<0.05)。干眼组和对照组患者HADS抑郁分数分别为(7.5±3.1)分和(3.5±2.6)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8,P<0.05)。干眼组患者HADS焦虑分数与OSDI评分有弱相关性且呈正相关,与角膜神经密度有弱相关性且呈负相关,与睑板腺指数有中等相关性且呈负相关,其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0.37,-0.35,-0.43;P<0.05)。干眼组患者HADS抑郁分数与OSDI评分有中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与睑板腺指数有中等相关性且呈负相关,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45,-0.52;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OSDI评分、角膜神经密度及睑板腺指数对HADS焦虑分数评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10,95%CI:1.04~1.16;P<0.05)、(OR=0.90,95%CI:0.81~0.98;P<0.05)及(OR=0.87,95%CI:0.78~0.95;P<0.05)。其中,OSDI评分对于HADS焦虑评分是危险因素,角膜神经密度和睑板腺指数对于HADS焦虑评分是保护因素。OSDI评分及睑板腺指数对HADS抑郁分数评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7,95%CI:1.02~1.13;P<0.05)及(OR=0.90,95%CI:0.82~0.97;P<0.05)。其中,OSDI评分对于HADS焦虑评分是危险因素,睑板腺指数对于HADS焦虑评分是保护因素。

    结论

    干眼患者比健康人更容易产生焦虑及抑郁情绪,干眼OSDI评分、角膜神经密度及睑板腺指数与焦虑、抑郁HAD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

  • 1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后角膜光密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郑燕, 翟长斌, 付彩云, 张丽, 王玥, 胡雅斌, 柳静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6): 327-334.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6.002
    摘要 (24) HTML (0) PDF (2023 KB) (1)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FS-LASIK Xtra)的角膜光密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薄角膜合并近视散光的患者56例(112只眼)。其中,男性10例(20只眼),女性46例(92只眼);年龄18~39岁,平均年龄26.50(23.00,30.00)岁。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FS-LASIK Xtra组与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视力变化、角膜不同位置的光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患者等效球镜度及光密度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年龄、视力、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不同时间点的光密度变化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角膜位置与光密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分析。

    结果

    全部患者56例(112只眼)中FS-LASIK Xtra组患者25例(50只眼),FS-LASIK组患者31例(62只眼)。术前,FSLASIK Xtra组与FS-LASIK组等效球镜屈光度分别为(-7.63±1.80)D和(-7.93±2.24)D;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0.17±0.66)D和(-0.02±0.52)D,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P>0.05);组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4,-26.50;P<0.05)。术前,两组裸眼视力最小分辨视角的对数(logMAR)分别为1.30(1.30,1.52)logMAR和1.30(1.30,1.40)logMAR;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0.08(-0.18,-0.08)logMAR和-0.08(-0.18,-0.08)logMAR,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P>0.05);组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7,-6.88;P<0.05)。术前,两组角膜曲率分别为43.58(43.19,44.79)D和43.52(43.10,44.30)D;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37.30(35.68,38.67)D和36.86(36.13,38.53)D,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P>0.05);组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5,-6.85;P<0.05)。FS-LASIK Xtra组患者前层120μm、中央层0~2 mm范围及2~6 mm范围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光密度分别为24.93±1.56、30.55±4.28、29.37±6.31、24.98±2.99、22.92±22.08、22.32±1.30、26.59±3.10、26.06±3.52、23.10±1.76、21.15±1.53和15.49±0.92、17.69±2.53、16.33±1.64、14.96±1.32、14.31±1.24、13.81±0.70、14.79±1.25、14.18±0.94、13.64±0.80、13.18±0.83;FS-LASIK组分别为24.86±1.62、25.41±1.69、24.32±1.40、23.12±1.30、22.08±1.19、22.30±1.44、22.72±1.53、22.31±1.29、21.76±1.20、21.15±1.53和15.15±0.94、15.46±0.96、14.86±0.91、14.26±0.98、13.59±0.76、13.57±0.81、13.72±0.76、13.60±0.69、13.48±0.69、12.90±0.54。组内不同时间点角膜光密度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49,126.18,125.74,78.10;P<0.05),组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86,43.39,31.86,13.66;P<0.05)。术后1个月时,FS-LASIK Xtra组患者前层120μm、中央层0~2 mm范围及2~6 mm范围的光密度值均比术前显著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6,10.90,6.63,5.67;P<0.05),FSLASIK组患者略有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4,3.12,3.40,2.22;P<0.05),FS-LASIK Xtra组高于F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8.07,5.90,5.32;P<0.05);在术后12个月时,FS-LASIK Xtra组与FS-LASIK组以上各值均低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8,-6.64,-7.70,-5.98,-15.73,-11.73,-13.49,-7.92;P<0.05),FS-LASIK Xtra组仍略高于F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2.00,3.60,2.09;P<0.05)。

    结论

    FS-LASIK Xtra组与FS-LASIK组术后1个月时透明性比术前降低,到12个月时透明性均会增加甚至超过术前,FS-LASIK Xtra组较FS-LASIK组恢复慢,但视力相当。角膜测量位置的变化可能影响光密度值。

  • 15.
    溶质转运体4A4基因突变致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合并儿童青光眼1例
    张莉, 左晓玲, 王宁利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3): 160-16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3.006
    摘要 (23) HTML (0) PDF (3540 KB) (1)

    患儿,女性,5岁。2019年7月10日因双眼球逐渐变大且视力不佳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家属主诉患儿于2年前在当地医院眼科会诊时发现双眼不能追光,视力检查无法配合,双眼眼压43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球增大,大角膜,角膜混浊,前房深,晶体轻度混浊,眼底视盘杯盘比0.8,视乳头苍白。患儿出生后身体发育落后,生长迟缓,语言和智力发育迟缓。患儿3岁时因食欲差和腹泻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发生癫痫,伴高热惊厥,共济失调,肌张力高,颈部僵硬,代谢性脑病发作。现经眼部检查,发现右眼眼压54 mmHg,左眼眼压45 mmHg,视力检查配合不佳,双眼不能追光注视。双眼球扩大,角膜水平直径13 mm,角膜半透明状灰白混浊。见图1A和图1B。前房深,晶状体灰白混浊。眼底照相显示视杯呈同心圆状增大,杯盘比为0.9,视盘盘沿4个象限弥漫性丢失,盘沿变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弥漫性缺损。见图1C和图1D。右眼眼轴26.5 mm,左眼眼轴25.3 mm。患儿身材矮小,身高89 cm,体质量13 kg较轻,身体虚弱,不能单独站立和行走。经血气检查,提示低钾高氯血症,血清碳酸氢盐水平降低和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持续低。血清肌酐水平为71 μmol/L,略高;尿液pH值为5.5。肾功能异常,尿液pH值降低。影像学检查提示肾脏大小正常,心脏卵圆孔未闭,心律失常,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型),双侧基底节对称钙化。临床诊断为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高氯性酸中毒,代谢性脑病,儿童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角膜变性。疑似遗传性疾病,故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遗传病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溶质转运体(solute carriers,SLC)4A4基因检测到两个杂合病理性变异。该患儿SLC4A4基因有两个突变。其一,是外显子Exon 1中的c.145C>T,p(Arg49*),4q13 NM_003759.3,该变异为无义突变,读码框第49位密码子由编码Arg变异为终止信号,引起基因表达产物被截短,目前该变异尚未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收录,其频率为零。该变异分类为病理性变异。为明确c.145C>T(p.Arg49*)变异来源,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结果显示该突变遗传来自其父亲。其二,是内含子Intron 10中的c.1499+1G>A,p.未知,4q13 NM_003759.3,该变异发生在关键的剪接信号处,可严重紊乱基因表达产物。经基于密度干扰信息空间聚类生物信息学分析(v11),结果显示该变异可引起剪接位点改变,目前该变异尚未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收录,其频率为零。该变异分类为病理性变异。Sanger测序表明此突变遗传来自其母亲。此外,SLC4A4基因有两个杂合病理性的变异。SLC4A4基因与伴眼疾的近端RTA(MIM604278)(proxim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pRTA)相关,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排除先天性青光眼遗传病的诊断。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修正诊断为遗传性pRTA,伴继发性儿童青光眼、白内障、角膜变性及SLC4A4基因突变型。经专家组讨论,给予患儿苯妥英钠(江苏悦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5 mg/kg,2次/d;氯噻嗪(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 mg/kg,2次/d;碳酸氢钠(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0.2 g/d,3次/d;枸橼酸钾(陕西恒玖源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 mEq/kg,2次/d,限钙饮食;使用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比利时辉瑞制药公司生产)、β受体阻滞剂卡替洛尔滴眼液(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及碳酸酐酶抑制剂布林佐胺滴眼液(美国爱尔康医药公司生产)的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乙酰唑胺(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使用3 d;患儿时有癫痫发作,家属拒绝手术治疗,坚持药物控制眼压。患儿于2022年9月25日复查,右眼眼压18 mmHg,左眼眼压20 mmHg,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盘盘沿上下方及鼻颞侧略呈同心圆样扩大。见图1E和图1F。

  • 16.
    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的远期临床研究
    刘甘甘, 荣翱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4): 200-205.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4.002
    摘要 (23) HTML (0) PDF (893 KB) (3)

    目的

    观察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LPI)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伴白内障治疗的远期效果。

    方法

    收集2019年6—12月期间于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白内障青光眼科就诊的合并PACG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0例(100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2例(52只眼),女性48例(48只眼);年龄54~90岁,平均(71.7±8.3)岁。根据患者术中是否植入CTR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LPI联合白内障手术,研究组术中植入CTR,对照组未植入CTR。比较两组患者术前、LPI术后、白内障术后1 d、1个月及4年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前房深度。性别和眼别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前房深度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

    研究组患者54例(54眼)。其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右眼31例(31只眼),左眼23例(23只眼);年龄54~90岁,平均(71.3±8.5)岁;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间17.00~39.00 s,平均(27.76±5.30)s;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度9.00~30.00 D,平均(21.25±4.13)D。对照组患者46例(46只眼)。其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20例(20只眼);右眼23例(23只眼),左眼23例(23只眼);年龄54~87岁,平均(72.1±8.0)岁;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间21.00~43.00 s,平均(29.72±4.99)s;IOL屈光度10.00~30.00 D,平均(21.43±4.20)D。两组性别和眼别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0,0.55;P>0.05);两组年龄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1.89;P>0.05);两组IOL屈光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52,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白内障术后1 d及4年的裸眼远视力分别为0.20(0.10,0.30)最小分辨视角的对数(logMAR)、0.20(0.10,0.30)logMAR、0.30(0.20,0.30)logMAR及0.30(0.20,0.40)logM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72,-3.562;P<0.05);术后4年,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359,-5.829;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白内障术后4年眼压分别为16.50(13.75,18.00)mmHg(1 mmHg=0.133 kPa)和18.00(15.00,20.0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73,P<0.05);术后4年,两组患者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893,-4.512;P<0.05)。研究组患者白内障术后4年眼压低于LPI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24,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白内障术后4年前房深度分别为(2.75±0.28)mm和(2.65±0.2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5,P>0.05)。两组患者白内障术后4年前房深度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06,-29.694;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白内障术后4年前房深度与LPI术后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933,-26.930;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白内障术后4年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095.50±312.81)个/mm2和(1977.15±251.12)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1,P<0.05)。研究组患者白内障术后4年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降低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393,P<0.05);对照组较术前降低1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59,P<0.05)。两组患者白内障术后4年IOL未发生异常,长期安全性良好。

    结论

    对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LPI联合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IOL植入术,可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压,增加前房深度,且角膜安全性良好。同时,在白内障手术中联合植入CTR,可显著地改善眼压,且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小,值得推荐。

  • 17.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灭菌注射用水误入眼内引发并发症1例
    程洪, 左航嘉, 郑仕洁, 胡柯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4): 223-226.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4.006
  • 18.
    晚期糖化终末产物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罗桂彬, 沈强, 张蓝月, 刘涵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4): 247-251.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4.010
    摘要 (17) HTML (0) PDF (988 KB) (3)

    糖尿病会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成人失明和低视力的重要原因。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GE)是由葡萄糖或其他糖类对蛋白质、脂类及核酸等大分子进行翻译后非酶修饰而产生的分子,AGE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结合后会产生一系列病理机制,是参与DR发生与进展的重要因素。AGE抑制剂、AGE阻滞剂及RAGE抑制剂是未来DR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中笔者就AGE与DR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旨在为DR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 19.
    青光眼视路损伤及脱髓鞘在青光眼神经损伤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张莉, 傅楹迪, 王宁利, 左晓玲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4): 233-239.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4.008
    摘要 (16) HTML (0) PDF (961 KB) (2)

    青光眼是由多种因素导致视神经损害、形成特征性视盘盘沿变窄及视野损害的疾病。青光眼神经损伤不仅累及视网膜节细胞,还涉及视觉通路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性神经退行性病变。青光眼与其他中枢神经疾病有相似的病理变化,如脱髓鞘改变参与青光眼神经损伤的病理过程。因此,研究脱髓鞘发生机制和髓鞘再生功能,寻找促进髓鞘形成和髓鞘再生方法对从神经保护策略治疗青光眼具有重要意义。

  • 20.
    斜视患者眼外肌术后视网膜与脉络膜变化的研究进展
    赵晞淯, 李俊红, 王晓刚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4, 14 (04): 227-2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4.04.007
    摘要 (16) HTML (0) PDF (938 KB) (3)

    斜视手术后,患者眼外肌及睫状血管的改变会对眼前段血流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眼球后部的血液循环。近年来,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和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斜视术后视网膜和脉络膜变化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尚未形成统一见解且尚未揭露视网膜及脉络膜变化的全貌,仍然存在探索的空间。本文从不同检查技术的角度综述最新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并帮助斜视患者更好地了解术后可能的预期效果。

阅读排行

更多